(文: 李豪)
現代可以說是已經進入了小型化衛星的年代,甚麼是小型化衛星呢?
小型化衛星是一種衛星的分類方式,部份人以衛星的實際尺寸來區分,亦有人用質量來區分。考慮到火箭的載重和發射能力主要是由質量作為限制,所以漸漸的質量就成為了較多人認同的區分方式。(筆者本人修讀太空船設計學時倒還是以尺寸來區分的就是了。)
小型化衛星以質量來區分的話,是500公斤以下的衛星,大致可再細分為以下各種:(括號內為筆者當年的尺寸參考大小)
這個分類其實並沒有很大的共識,另外同時在使用的還有「U」這個單位,1U代表1公升的體積,同時有大約1~1.33公斤的質量。
另外,由加州理工州立大學及史丹褔大學於1999年定立的一個規格,稱為立方衛星(CubeSat),把大小限制在邊長10厘米(1U),這也成為了納米衛星的最常見的大小。立方衛星最初概念源自上述兩間大學的教授讓研究生自行設計和製造能夠有類似最初成功發射的人造衛星(Sputnik)性能而又盡量小型的衛星。
當時史丹褔大學的教授Twiggs的概念是「到底縮到多小還能維持實用的人造衛星功能?」
而最初的研究是在皮米衛星的大小範圍內進行,計劃的名稱是OPAL (Orbiting Picosatellite Automatic Launcher, 軌道板衛星自動發射器)。當時的皮米衛星大小為10.1×7.6×2.5立方厘米,因此Twiggs把立方衛星的大小規格放到邊長10厘米。
較近代的發展讓立方衛星不再立方,例如一個2U立方衛星指的是20×10×10 立方厘米而9U立方衛星可以是90×10×10 立方厘米或者30×30×10立方厘米。
比較有趣的是2011年發射的快捷衛星(FASTSAT, Fast, Affordab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Tellite,快捷、可負擔、科學、科技衛星)。快捷衛星本身是一個微米衛星,運作了大約14個月,上面攜帶有一個納米衛星(3U立方衛星),納米帆-D(Nanosail-D),自快捷衛星發射之後展開邊長10英尺的太陽帆,並獨立運作了240天之後突入大氣層。
NASA推出過立方衛星發射器挑戰賽,以最少發射1公斤,及最小
10×10×11立方厘米的納米衛星發射上軌道並在軌道環繞最少一圈。
而有鑑於近年智能電話的興起讓小型電子零件更普及,立方衛星的規格分類之下多了稱為電話衛星(PhoneSat)的衛星,主要由智能電話作為衛星的主要控制電腦。
4 月 23, 2024 在〈2024年4月8號日全食〉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6 月 25, 2022 在〈第14筆:「行星連珠」定義及觀測有感〉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12 月 08, 2020 在〈雙子座流星雨2020及土星合木星天文現象〉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8 月 31, 2020 在〈宇宙瞬息 251-260〉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1 月 02, 2019 在〈天文學基礎課程 Basic Course of Astronomy〉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10 月 10, 2018 0
6 月 13, 2015 在〈天秤座 Libra〉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10 月 07, 2017 0
10 月 14, 2015 0
10 月 11, 2017 0
9 月 01, 2017 0
1 月 02, 2019 在〈天文學基礎課程 Basic Course of Astronomy〉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11 月 26, 2024 在〈手机星图〉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10 月 07, 2024 在〈2024年11月23日-24日「秋冬行星大匯演」觀星營〉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7 月 27, 2024 在〈2024年8月10日 夜行英仙座流星雨觀測活動 (大埔區)〉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4 月 23, 2024 在〈2024年4月8號日全食〉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3 月 06, 2024 在〈第十九屆星匯點幹事〉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5 月 01, 2023 在〈第十八屆星匯點幹事〉中留言功能已關閉